清明节即将来临
我们鼓励大家积极参与
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传统活动
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家庭的温暖
01
清明习俗
扫墓
扫墓祭祖,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内容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,清明扫墓,即为“墓祭”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其习俗由来已久。
踏青
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。踏青为春日郊游,也称“踏春”,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。
插杨柳
清明节,我国民间有插杨柳习俗。清明插柳习俗,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。有专家认为,插柳的风俗,是为了纪念“教民稼穑”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。有的地方,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,以预报天气。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,俗话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柳条插土就活,插到哪里,活到哪里,年年插柳,处处成荫。
尝青团
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。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“浆麦草”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,并与水磨纯糯米粉拌匀糅合,然后开始制作团子。
蹴鞠
蹴鞠,又名“蹋鞠”、“蹴球”、“蹴圆”、“筑球”、“踢圆”等,“蹴”有用脚蹴、蹋、踢的含义,“鞠”最早系外包皮革、内实米糠的球。因而“蹴鞠”就是指古人以脚蹴、蹋、踢皮球的活动,类似今日的足球。
放风筝
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。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了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,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,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,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。
02
假期安全温馨提醒
一、注意交通安全
1. 外出、离校及返校途中乘坐有资质的、车况好的营运车辆,乘车时遵守“四不”原则,不搭乘“三证”不全的车辆。
2. 行走遵守交通规则,过马路走斑马线,要左右观察确定安全后再通过。
3. 家长驾驶私家车出行时,要让孩子系好安全带,注意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。
4.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明确规定:“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、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,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戴安全头盔”。
二、注意用电安全
1. 不要购买“三无”的假冒伪劣家用产品。
2. 使用家电时应有完整可靠的电源线插头。对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都要采用接地保护。
3. 不要用湿手接触带电设备,不要用湿布擦抹带电设备。
4. 家用电器的电源线破损时,要立即更换或用绝缘布包扎好。
5. 家用电器或电线发生火灾时,应先断开电源再灭火。
三、注意家居安全
1. 和孩子约定上网时间,每天不能超过2小时,不能在该学习的时间使用手机,最好不要让孩子玩网络游戏,少让孩子看直播,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。
2. 预防传染性疾病,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勤晒衣被,多通风,并且减少孩子处于游乐园、室内商场、公共交通这些公共场所,由于人群密集,病毒密度相对较大,孩子很容易被传染。
3. 谨防高空坠落,别让孩子单独在阳台玩耍,最好在阳台门口加围栏,使孩子无法通过,此外,绝对不可在阳台上有垫脚的东西,以防万一。
4. 谨防被诱骗,孩子一个人在家时,家长应告诉孩子遇有陌生人敲门,尽量不要答话,更不要透露自己是一个人在家,遇到突发情况可以跟父母打电话,必要时可拨打110报警电话。
四、注意防火安全
1. 生活用火要特别小心,火源附近不要放置可燃、易燃物品;
2. 发现煤气泄漏,速关阀门,打开门窗,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;
3. 不乱碰电源线路等,严防触电、着火事故;
4. 清明祭祀扫墓,提倡文明祭扫,不燃放鞭炮、火烛,防止火灾发生。建议以献一束花、植一棵树、清扫墓碑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寄托哀思、祭奠先祖,弘扬社会新风气。
五、防溺水安全
天气渐热,积需紧绷防溺水安全这根弦,有效预防孩子溺水事件的发生。请您加强对孩子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和监护工作,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。切实让孩子做到“六不”:
1.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;
2.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;
3. 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;
4.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;
5.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、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;
6. 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。
六、食品安全教育
家长引导孩子培养健康、文明、节俭的餐饮消费方式,适量点餐、理性消费、文明用餐,自觉践行“光盘行动”,切实防止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践行节俭节约新风尚,共建节约型社会。假期间教育孩子要勤洗手、多喝开水、吃熟食,不要暴饮暴食,不吃路边小摊上的食品,少吃油炸食品,谨防病从口入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七、科学预防 远离疾病
春季是流行病高发期,家长要根据春季常见流行病的特点,尽可能不要带孩子去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地方。可带孩子走进大自然,观赏春天的景色,让孩子参加一些安全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和运动,精心呵护与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、兴趣和探究欲望。